電商價格競爭只是第一波 百貨業之囧
2013-12-20
中國百貨之窘源于百貨的二房東屬性,導致品牌商和代理商被迫成百貨商場中實際的商品經營者。而作為實際的經營者,他們卻不能控制和掌握商場內品牌和品類組合的規劃,因此也無法了解消費者對品牌商品的真實需求。
更為悲哀的是,由于百貨商場內品牌和商品的高度同質化,十多年來百貨企業都只能靠“滿減”、“返券”、“店慶”之類的折扣手段進行營銷,從而也推動了整個品牌商出廠價格的虛高。
如此惡性競爭,品牌商們就連到法國、意大利看看時裝發布會和百貨店去“抄款”的成本都得不到補償,更不可能可以維持一個好的設計團隊來不斷提高產品吸引力了,最多只能抄抄國內同行,最明顯就是鞋,網上和商場里很多鞋看起來都像親戚。
這幾年,做得非常好的國外品牌例如UNIQLO、ZARA等,在商品新鮮度方面把握非常好,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兩者均采用專賣店的形式操作,完全控制運營的各個環節,從而能夠通過快速流轉和基本的毛利空間保證“快時尚”的持續演繹。
尤其是UNIQLO,我跟蹤了近6年,從最初類似一個基礎款內衣的產品組合到現在時尚并且完整的產品組合,尤其每次進入優衣庫在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看到的商品和組合總是會讓人眼里一亮,商品做到這個水平,業績增長自是水到渠成。
中國百貨之窘,一部分也是線上零售的起步和發展也均采用了傳統百貨已經用濫了的價格競爭策略,并因互聯網的信息透明,讓比價更容易等特點,價格競爭更是演繹到極致,把很多賣家基本上都推到了要么賣假貨、要么賠本賺吆喝的境地。
毫不夸張的說,近十多年來中國百貨零售的產業鏈和運作模式,本質上就是在絞殺創新動力。
這里所說的創新,不是指像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有個國外名字的品牌和雷同的商品,而是真正能夠刺激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的產品創新。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發生在國內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品牌上市公司身上。今年6月份,瑞士銀行以史上最獨特的方式寫了一篇投資價值分析報告,從上海某商場內買了一款該品牌仿冒國際品牌的商品,并與香港一家企業的仿冒品比較,發現這個國內著名品牌商的仿冒品不僅價格高而且用料還不如香港的仿品。
根據這個比較結果,瑞銀大幅降低了該公司的股票目標價格,導致最近幾個月該上市公司損失市值近百億元。
這個分析方法理論上可能不太嚴謹,但卻抓到了中國百貨業最核心的問題:產品缺乏創新。
這是品牌商供應鏈上最核心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出問題了,所有的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電商價格,只是傳統百貨遭遇的第一波沖擊
如此啰啰嗦嗦贅述,只是想搞清楚中國百貨行業的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只有定位問題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同時,經過分析就可以清醒的認識到一點,線上零售暫時對傳統零售業的沖擊不像想象的那樣大,那樣可怕,也還沒達到如想象中摧枯拉朽般的無懈可擊。
嚴格的說,現在線上零售只是換了一種更炫目的方式在重蹈傳統百貨的覆轍。如果現有線上平臺能大幅減少商城內入駐企業的數量,并將流量用于幫助商城內80%以上企業盈利,而且是持續盈利,線上零售才進入可怕甚至天下無敵的狀態。
可能很多人會反對這個觀點,說互聯網是一個嶄新的東西,將顛覆一切,但不可否認再顛覆也不能做到讓百貨不賣商品吧。
現下流行的互聯網生態圈仍然是基于流量的營銷生態圈,支付生態圈和物流生態圈,這三個東西如果不為百貨在產品和持續創新上服務,做到最后本質仍是廣告、類金融和圈地而已!
對于國內傳統零售企業來說,線上零售商們暫時還不可怕,但是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很可怕。
因為在最極端的互聯網思想下,以代理商和百貨商為代表的中間環節是沒有存在價值的,比如小米手機的運營思路。
所一定要從這個角度開始考慮,百貨零售業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上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么?這應該也是傳統企業轉型的出發點。
可供參考的觀點是,未來線上零售和傳統零售競爭的一個核心是誰對品牌商更有價值。這種價值有很多體現方式,例如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幫助品牌商擴大市場份額、獲得更好的利潤回報、促進產品的創新能力和速度等。
當然實際操作要根據企業自身情況來看,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既不能讓品牌商在你的平臺上拼殺得你死我活,也不能再依靠優勢地位收取更多的進場費或者隨意提高扣率,而逼品牌商們學習當年的格力電器或者今天的小米。
在傳統與線上零售交鋒的第一個回合中,電商贏在利用技術手段保障的全新客戶體驗以及對傳統零售薄弱環節的有力打擊。而傳統百貨商則輸在倉促應戰,輸在原來的日子太好過了,輸在好久沒練基本功了。
從數據來看,實際上是輸給新增實體店營業面積,輸給不斷上漲的人工、電費,輸給不斷上漲的租金了。
通過交手,線上線下也開始了解了彼此的實力。
傳統百貨雖然只是個二房東,但那么多年拼殺下來,采購內功不行,但對品牌和商品的熟悉,對傳統供應鏈的熟悉,對品牌資質和商品質量的管控,地區商圈的營造以及商品陳列展示等外功卻也非電商短時間能趕上的。
更為悲哀的是,由于百貨商場內品牌和商品的高度同質化,十多年來百貨企業都只能靠“滿減”、“返券”、“店慶”之類的折扣手段進行營銷,從而也推動了整個品牌商出廠價格的虛高。
如此惡性競爭,品牌商們就連到法國、意大利看看時裝發布會和百貨店去“抄款”的成本都得不到補償,更不可能可以維持一個好的設計團隊來不斷提高產品吸引力了,最多只能抄抄國內同行,最明顯就是鞋,網上和商場里很多鞋看起來都像親戚。
這幾年,做得非常好的國外品牌例如UNIQLO、ZARA等,在商品新鮮度方面把握非常好,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兩者均采用專賣店的形式操作,完全控制運營的各個環節,從而能夠通過快速流轉和基本的毛利空間保證“快時尚”的持續演繹。
尤其是UNIQLO,我跟蹤了近6年,從最初類似一個基礎款內衣的產品組合到現在時尚并且完整的產品組合,尤其每次進入優衣庫在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看到的商品和組合總是會讓人眼里一亮,商品做到這個水平,業績增長自是水到渠成。
中國百貨之窘,一部分也是線上零售的起步和發展也均采用了傳統百貨已經用濫了的價格競爭策略,并因互聯網的信息透明,讓比價更容易等特點,價格競爭更是演繹到極致,把很多賣家基本上都推到了要么賣假貨、要么賠本賺吆喝的境地。
毫不夸張的說,近十多年來中國百貨零售的產業鏈和運作模式,本質上就是在絞殺創新動力。
這里所說的創新,不是指像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有個國外名字的品牌和雷同的商品,而是真正能夠刺激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的產品創新。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發生在國內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品牌上市公司身上。今年6月份,瑞士銀行以史上最獨特的方式寫了一篇投資價值分析報告,從上海某商場內買了一款該品牌仿冒國際品牌的商品,并與香港一家企業的仿冒品比較,發現這個國內著名品牌商的仿冒品不僅價格高而且用料還不如香港的仿品。
根據這個比較結果,瑞銀大幅降低了該公司的股票目標價格,導致最近幾個月該上市公司損失市值近百億元。
這個分析方法理論上可能不太嚴謹,但卻抓到了中國百貨業最核心的問題:產品缺乏創新。
這是品牌商供應鏈上最核心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出問題了,所有的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電商價格,只是傳統百貨遭遇的第一波沖擊
如此啰啰嗦嗦贅述,只是想搞清楚中國百貨行業的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只有定位問題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同時,經過分析就可以清醒的認識到一點,線上零售暫時對傳統零售業的沖擊不像想象的那樣大,那樣可怕,也還沒達到如想象中摧枯拉朽般的無懈可擊。
嚴格的說,現在線上零售只是換了一種更炫目的方式在重蹈傳統百貨的覆轍。如果現有線上平臺能大幅減少商城內入駐企業的數量,并將流量用于幫助商城內80%以上企業盈利,而且是持續盈利,線上零售才進入可怕甚至天下無敵的狀態。
可能很多人會反對這個觀點,說互聯網是一個嶄新的東西,將顛覆一切,但不可否認再顛覆也不能做到讓百貨不賣商品吧。
現下流行的互聯網生態圈仍然是基于流量的營銷生態圈,支付生態圈和物流生態圈,這三個東西如果不為百貨在產品和持續創新上服務,做到最后本質仍是廣告、類金融和圈地而已!
對于國內傳統零售企業來說,線上零售商們暫時還不可怕,但是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很可怕。
因為在最極端的互聯網思想下,以代理商和百貨商為代表的中間環節是沒有存在價值的,比如小米手機的運營思路。
所一定要從這個角度開始考慮,百貨零售業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上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么?這應該也是傳統企業轉型的出發點。
可供參考的觀點是,未來線上零售和傳統零售競爭的一個核心是誰對品牌商更有價值。這種價值有很多體現方式,例如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幫助品牌商擴大市場份額、獲得更好的利潤回報、促進產品的創新能力和速度等。
當然實際操作要根據企業自身情況來看,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既不能讓品牌商在你的平臺上拼殺得你死我活,也不能再依靠優勢地位收取更多的進場費或者隨意提高扣率,而逼品牌商們學習當年的格力電器或者今天的小米。
在傳統與線上零售交鋒的第一個回合中,電商贏在利用技術手段保障的全新客戶體驗以及對傳統零售薄弱環節的有力打擊。而傳統百貨商則輸在倉促應戰,輸在原來的日子太好過了,輸在好久沒練基本功了。
從數據來看,實際上是輸給新增實體店營業面積,輸給不斷上漲的人工、電費,輸給不斷上漲的租金了。
通過交手,線上線下也開始了解了彼此的實力。
傳統百貨雖然只是個二房東,但那么多年拼殺下來,采購內功不行,但對品牌和商品的熟悉,對傳統供應鏈的熟悉,對品牌資質和商品質量的管控,地區商圈的營造以及商品陳列展示等外功卻也非電商短時間能趕上的。
掃一掃,轉到手機閱讀:
回復 264895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